图1 年代际预测理论基础的示意图。
4. Meehl, G. A. et al. 2009: Decadal prediction: can it be skillful?. Bull. Am. Meteorol. Soc., 90, 1467–1485.
相较于较为成熟的、针对未来几个月气候异常的预测,要预测未来10年气候变化仍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 AR5)和CMIP6 DCPP计划的最新结果,年代际预测对未来2-5年平均和6-9年平均的温度变化已经取得了较高的预测技巧(图2),但对降水的预测技巧仍然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我们对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率的物理机制理解非常有限;我们当前对海洋状态的观测误差较大;目前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性能和同化系统需要改进。总的来说,我们仍然需要投入巨大的努力去提升我们对年代际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在国际上,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在其最新的《WCRP战略规划(2019 - 2028)》中,把提升年代际气候预测水平作为其四大科学目标之一。最近,WCRP通过实施“灯塔行动”,把面向未来“多年-年代际”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问题列入优先研究计划。因此,年代际气候预测问题将是国际气候学界优先解决的挑战性科学难题之一。
参考文献:
预测未来10年气候变化的技术手段
【来源:中科院之声】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气候预测”和“气候预估”仅一字之差,但内涵完全不同。甚至有专业人士也会在不自觉间混淆它们的差异。气候预估关注的是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系统对“外强迫”(主要是人为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响应,特别是温度、降水等的长期变化。但它不关注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当前的状态,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在做气候预估的时候,这种初始状态的影响都通过多模式、多成员模拟试验集合平均的方式作为“噪音”滤除了。我们平时谈论的未来全球变暖是否加剧等话题,基本属于气候预估的范畴,气候预估关注的时间尺度是中长期变化,例如本世纪中后期的变化。而传统的短期气候预测关注的是未来1个月到1年的气候异常,其关键是要抓住“内部变率”的演变规律。内部变率的作用,在气候预估里面是“噪音”,但是在短期气候预测里面就是“信号”。
在讨论预测未来10年气候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气候预测”(climate prediction)和“气候预估”(climate projection)两个概念间的差异。
预测未来10年气候变化的科学实践
引言:今年夏季,我国东部特别是长江流域和川渝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高温热浪侵袭,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巨大威力。但是,仅因为温室气体的浓度仍然在持续升高,全球变暖在加剧,我们就能断言明年、后年,甚至未来10年这些地区一定会发生与今年类似的、或更强的高温事件吗?更有专业领域外的网友推测给出“今年是我国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但有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凉快的一年”的欠科学的言论。这种思路极大低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由于农业、渔业、基建、金融、保险等诸多行业都渴求未来10年气候变化的信息,我们尝试回答如下几个问题:未来10年的气候变化是否可以预测,怎样预测,目前科学上取得了哪些进展?
近十余年来,世界上的主要气候模式中心均在积极开展年代际气候预试验研究(Smith et al. 2007; Keenlyside et al. 2008)。最新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专门组织了“年代际气候预测计划”(Decadal Climate Prediction Project, DCP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为了应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急需解决的七大科学挑战(Grand Challenges),其中将“年代际气候预测”列为核心子计划之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2012年开始研发基于气候系统模式的年代际预测系统--IAP-DecPreS(Wu and Zhou 2012),每年在世界气象组织(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推动建立的“年代际预测结果交流”平台上发布预测结果( 2019)。
年代际预测的现状与未来
横轴代表时间尺度。天气预报依赖大气的初始状态,季节到年际气候预测依赖海洋的初始状态,长期气候预估依赖温室气体等的辐射外强迫,而年代际预测介于气候预估和季节预测之间,需要同时考虑外强迫和内部变率的作用。引自Meehl et al.(2009),并翻译成中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大气科学》 网址: http://www.dqkxzz.cn/zonghexinwen/2022/082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