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信诗歌源自于真诚的内心,源自于真实的情感和生存体验;没有真诚这个基础,就如一座好塔没有打好地基一样;外表再华丽壮观,也很难真正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更无法引发读者的共鸣。我们常常从并非职业的诗人的写作里,看到活生生的生活,比如一些知名的打工诗人,他们的文字也许不是那么完美但是起码还有气血,还有真实的烟火,如果不算特别好的诗,至少还是真诗,有真诗的模样,所以我们更愿意读他们的文字,更能赢得读者的关注和厚爱。
打工诗人郑小琼谈到诗歌的善,就是人性最初的模样,就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一种诗人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是“先天之忧而忧”。这种情怀,不是在每一首诗中,而是在每一位诗人的心里。高平老先生说,佛家说:人人心中有佛。是的,因为人有人性,人性是善,善就是佛。我说:人人心中有诗。因为人有感情,也喜欢感情交流,就必然喜欢具有真诚感、浓烈感、形象感、意境感、音乐感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善和诗在心中汇合,会使灵魂升华,生活美好。
诗人高平其实,“向善”是诗歌文本的重要元素,何为善,就是这种诗有人文关怀,能陶冶人的心灵。很多不懂诗的读者误以为诗是风花雪月的产物,其实真正的诗歌是一部心灵史,要从小我的矿藏去挖掘出来,建立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一个诗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得看他站立的艺术立场和拥有的情感姿态,这个立场和情感就是由小爱到大爱。叶嘉莹先生在提到好诗时,强调要表达感动,是诗歌孕育的开始。《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实,感动的原始动机依然是内心的爱。
女诗人叶嘉莹再谈谈诗歌的美。这里谈的美,包括诗歌呈现的形式、意境和思想。诗歌呈现的形式,闻一多《诗的格律》一文提到了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从字面上很好理解,音乐美就是指诗歌音律板眼,用句流畅;绘画美就是指诗歌用词丰彩,修辞精细;建筑美就是指诗歌结构完备,排列整齐。
诗人闻一多尽管当前现代新诗散文化很严重,已基本摆脱了这种“形式”之美,但是,绘画感的语言之美、音乐感的节奏之美,依然值得推崇。因此,当代新诗之美,往往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艺术,还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之美。无论是中华诗词还是现代新诗,一直都注重意境的营造,认为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通过形象思维后,使“意”与“境”水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古人云“立象以尽意”,“尽意莫若象”,说的就是这个理。
诗人余秀华诗歌的美更在于“诗核”的铸造。作者的思想境界决定了诗歌的成败。寥寥数字,却有着千言万语的力量,字字如珠,涌动着的情感和思绪,就在这几句话中,不多,不少。而缺乏才气、大气、勇气的诗人,只能做意象之奴,语言之仆。
是不是所有的好诗都要具备有明显的真善美的特征呢?高平先生认为,在一首诗中,思想性和艺术性二者同时具备、融二为一当然最好,至少,写社会题材的诗要着重以思想性(历史价值)震动人,写自我题材的诗要着重以艺术性(审美价值)感动人,否则,把谁也打动不了,就两头都够不着了;廉价的表态与淡淡的哀愁皆不可取。
诗人于坚好诗如何鉴别?有个通俗易懂的方法。第一,你能看得懂(不晦涩);第二,能打动你,能引发你的共鸣;第三,能够让你记住,过目难忘;第四,还能让你回味,在某一瞬间又忽然想起。如果一首诗过了你的这四关,应该可以判定为你心目中的好诗了。
诗人舒婷有人会继续追问,好诗可以传世吗?那也未必。是否“精品”,能否“传世”,要经过读者的认可,更要接受时间的考验。唐诗有四万八千九百首,真正能够流传得很广的又有多少呢?这些评价,不是评委说了算,也不是诗官们说了算。对于一首作品的评价,是千锤百炼的涌动,大浪淘沙的沉淀。
2021年12月28日
诚邀您关注宏灯诗话,与您共享头条文化生活!文章来源:《大气科学》 网址: http://www.dqkxzz.cn/zonghexinwen/2022/120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