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繁忙的航运路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扮演着实地测试者的角色。
新的研究量化了船舶排放物对亚热带低层云的影响,在观察期内测量了如何阻碍太阳光和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NASA地球观测卫星图像显示航运路线散布的云迹】
当货船驶向世界各地时,化石燃料的燃烧会排除许多污染物,包括硫颗粒。
这些粒子起到“种子”的作用,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成这些粒子,变成水滴,聚集在云中时起到明亮的反射镜的作用。
空气中硫酸盐等颗粒物的浓度越高,小液滴也越多。 另外,云越高,反射的效果也越强。
尽管我们已经知道这一现象多年了,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却罕见地通过多年的持续观察,深入了解了它对气候的影响。
论文一作,大学大气科学博士生Michael Diamond说,他们在气候模型中比较了航运硫排放的模拟结果,发现这种现象能产生相当大的降温效果。
遗憾的是,由于自然变动过多,很难同样观察现实世界。 因此通过卫星数据,科学家们观察了2003 ~ 2015年间欧洲-南非航线的云散布数据。
在分析了航道云的性质,测量了相关数据,并与附近未污染地区的天然云进行了比较后,研究人员终于确定了排放污染物的传播对航道云反射率的影响。
【2003 ~ 2015年美国航天局卫星观测数据。 来自: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论文执笔人、大学统计系博士生Hannah Director说:“由于航线内的差异很小,确认这一现象的真实性需要约6年的数据。 如果那个能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话,就能影响世界的温度”。
研究小组预测,航线上的改良云将阻断航线附近2W/(10.7平方英尺)的多余太阳能。 为了探索这一现象的全球影响力,团队研究了各种形式的工业污染对云的影响,预计可以屏蔽1W/的太阳能。
他们的结论是,如果没有这些修饰过的云的冷却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地球可能上升了1.5。
最后,Michael Diamond表示这项研究没有给出“航海增加云是否是个好主意”的答案。
科学家不认为运输污染对全球变暖有好处,他们认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一步量化其影响。
这项研究的详细内容发表在最近出版的《AGU Advances》期刊上。
原来的标题是《Substantial Cloud Brightening From Shipping in Subtropical Low Clouds》。
acb期刊创刊于1976年,是大气科学领域综合性中文学术杂志,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acb期刊主要刊登了反映:个大气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短论和研究简报、国内外大气科学领域新动向、新问题综合评述、学术会议报道、图书点评等。 读者主要是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只知道安徽宣城搬出了12名两院院士:人
汪卫华院士,材料物理专家。 1963年7月生于宣城市宁国县,198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93年获科学院物质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带头人,科学院极端条件物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5年当选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发展家科学院院士。
叶东院士,动力系统专家。 1963年出生于宣城市宁国县,1979年进入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年当选科学院院士。
洪德元院士,植物学家。 1937年1月生于宣城市绩溪县,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毕业于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院,现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当选发展家科学院院士。
鞠躬院士,神经生物学家。 1929年11月22日出生于上海,原为宣城市绩溪县,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现任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汪应洛院士,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专家。 1930年5月21日出生于宣城市泾县,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当选工程院院士。
文兰院士,数学家。 1946年3月生于甘肃兰州,宣城市泾县,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6年获西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第六届陈省身数学奖,2011年获第十届华罗庚数学奖。
文章来源:《大气科学》 网址: http://www.dqkxzz.cn/zonghexinwen/2022/1206/743.html